科幻作品离不开想象力,而诗歌也同样离不开。所以很多杰出的科幻作品都充盈着诗意。比如刘慈欣的小说《诗云》,科幻电影《银翼杀手》中复制人的雨中独白,更别说《星际穿越》里引用迪伦·托马斯的诗句:
其实科幻与诗歌,在隐秘的角落里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。克拉克的《2001:太空漫游》名称直译是《2001:太空奥德赛》,这肯定是源自荷马史诗《奥德赛》。丹·西蒙斯的科幻小说《海伯利安》也是向英国诗人济慈的同名长诗致敬lol押注正规app注册。
197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、瑞典诗人哈瑞·马丁松的史诗作品《阿尼阿拉号》(包括103首诗歌),描写了地球受到放射性物质毒害无法居住,人类被迫乘坐飞船离开,迁移其它星球的故事,瑞典首位太空宇航员升空时还特地将这本《阿尼阿拉号》诗集带在了身边。(不过这本书的结尾是飞船最终失去控制,脱离原定航线,在茫茫太空中坠落……)
还有塞缪尔·德拉尼,这位拿了好几个雨果和星云奖,入了科幻名人堂的作家,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。而他的妻子就是一位杰出的诗人,曾经担任过美国诗歌协会会长。德拉尼那本拿了第二届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的《通天塔-17》,展现了不可思议的语言魔力,主角就是一位有中国血统的诗人瑞佳·王。
而那些真正的诗人们,其中也有几位将目光投向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,投向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,笔下也时不时流露出一丝“科幻”感。中国诗人肖开愚曾经在《科学文艺》杂志社做过几年科幻小说编辑。具有“科学文艺”感的公众号“利维坦”,它的创办者是逃离石家庄的诗人吴淼(笔名:二十月)。美国诗人布劳提根的《由爱的恩典机器照管一切》就是一首“科幻诗”:
最后让我们用上个世纪杰出的北欧诗人,31岁就去世的索德格朗《我必须徒步穿越太阳系》做结。